《揭秘北京冬奧場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接制冷技術》是由廣州生鮮冷鏈官網為您提供的。《揭秘北京冬奧場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接制冷技術》介紹了關于揭秘北京冬奧場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接制冷技術的知識,希望《揭秘北京冬奧場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接制冷技術》對您有所幫助!
首都體育館內景(來源:北京日報)
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殘奧會新建、改建了7座冰上場館、共9塊冰面。其中,5塊冰面使用了二氧化碳(R744)跨臨界直接制冷系統,這在冬奧會歷史上尚屬首次。
北京冬奧組委本月發布的《可持續·向未來——北京冬奧會可持續發展報告(賽前)》顯示,北京冬奧會國家速滑館、首都體育館、首體短道速滑訓練館以及五棵松冰上運行中心使用的二氧化碳制冷劑,是從工業副產品收集提純獲取。2021年底初次填充過程,合計減少900噸二氧化碳排放。
冰上場館制冰方案從設計到執行,“綠色辦奧”的理念貫穿始終。在制冰方案設計之初,原計劃采用R507制冷劑,該制冷劑在當前全球范圍內普遍使用,符合《蒙特利爾議定書》對發展中國家的要求,但其GWP值(全球變暖潛能值)為3985、相對較高。
為使北京冬奧會場館更具有環保、可持續性,在國際奧委會和國際專家的支持下,北京冬奧組委積極研究制冷劑的國際發展趨勢和當前實用技術,與國內外制冷行業專家多次會商討論,確認了兩種制冷系統可以選擇:
一是二氧化碳跨臨界直接制冷系統,適合常年制冰的場館,如國家速滑館等;二是傳統制冷系統,適合不需要常年制冰的場館,如國家游泳中心、國家體育館等。
二氧化碳制冷產生熱量可全部回收利用
北京大學教授、國際天然工質研究領域專家張信榮表示,二氧化碳跨臨界直接制冷系統具有安全性高、能耗和運行成本低、環境友好等優點,且全部熱量可回收利用,是冰上場館能源系統中最有前景的工質之一,可使場館能源系統冷熱一體化高效運行,在全球范圍內都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國家速滑館制冰技術方案有十多位院士、國內行業協會頂尖專家、建設代表進行反復論證,在與北京冬奧組委、國際奧委會制冰專家的討論中,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被提出。
參與國家速滑館建設的工程師宋家峰表示,國際單項體育組織專家曾說,國家速滑館使用國際慣用的環保制冰技術就能達到冬奧比賽標準。但經過18個月摸索,中方團隊把歷屆冬奧會速滑館制冷系統資料翻了個遍,對世界所有制冷劑優劣特點逐一分析,最終拿出了更先進的制冰技術。
國家速滑館一年可節省約200萬度電
宋家峰表示,北京冬奧會之前,在全世界范圍內,從未在大型冰上場館中使用過二氧化碳跨臨界直接制冷系統。二氧化碳制冷劑ODP(破壞臭氧層潛能值)為0,GWP(全球變暖潛能值)僅為1,使用相同數量的傳統制冷劑的碳排放量,是二氧化碳制冷劑的3985倍。
宋家峰稱,二氧化碳制冷產生的余熱回收后,可以提供70攝氏度熱水用于生活熱水和除濕再生等用途。相比傳統制冷方式,國家速滑館采用二氧化碳制冰能效提升30%、一年可節省約200萬度電。
北京冬奧會7座冰上場館的9塊冰面,均使用了環保型制冷系統和制冷劑。其中,5塊冰面使用了二氧化碳(R744)跨臨界直接制冷系統,4塊冰面使用了R449A制冷劑。
在傳統制冷劑選擇方面,當前國際相關組織,如美國空調制冷學會(AHRI),確定了現階段R507所對應的替代制冷劑可為R449A,R449A的GWP值為1282,較R507降低了68%。
北京國家游泳中心、國家體育館和五棵松體育中心均為2008年夏季奧運會的主場館,并將在北京冬奧會期間承辦冰壺和冰球比賽。為響應“綠色、共享、開放、廉潔”的辦奧理念,三場館在對設備供應商、設計工程師和服務提供商進行調研后,選擇了R449A制冷劑。
制冷行業專家表示,采用R449A制冷劑,是在不影響系統性能和經濟可持續性的前提下,采取積極措施向環境可持續發展目標邁進的例證。
國際奧委會相關官員表示,北京冬奧會冰上場館采用了節能型制冷系統、環保型制冷劑,積極推動了國際奧委會的可持續發展戰略。其中二氧化碳制冷系統的使用,率先為世界做出了環保和可持續的示范,R449A制冷劑的選擇,將使得北京冬奧會成為冬奧會歷史上冰上場館制冷劑GWP值最低的一屆冬奧會。
為什么選用二氧化碳?
想要解釋清楚什么是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我們得先把這個名詞做個拆解: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
先說二氧化碳,可能多數人對它的認識就是空氣中的一種氣體,而且還是溫室氣體,了解多一點的會想到干冰,但二氧化碳的角色可不止這些。
沒錯,二氧化碳確實是溫室氣體,但在制冷領域,它就成了環保的制冷劑。
這里我們說的制冷指的是人工制冷,就是利用制冷設備,讓想要冷卻的物體溫度降低到小于周圍的環境溫度。拿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來說,就是讓水溫度降低,直到成為冰的狀態。
在人工制冷過程中,制冷劑的作用非常重要,它會在制冷設備中循環工作,起到熱量傳遞的作用,我們經常聽說的氟利昂就是一類十分常見的制冷劑。
那二氧化碳為什么可以成為制冷劑呢?
一般來說,制冷劑通過液態和氣態之間的相互轉化實現熱量的交換,而二氧化碳也可以在這樣的物態轉變中吸收或釋放熱量。
簡單來說,常溫常壓下的二氧化碳是氣態,施加一定壓力后,可以液化成液體甚至凝華為固體(固體二氧化碳就是我們常說的干冰),壓力降低后,液態或固態的二氧化碳又能快速汽化(或升華)為氣體,并大量吸熱,達到降低環境溫度(讓水凝結成冰)的目的。
事實上,把二氧化碳用作制冷劑并不是什么新鮮事,它本來就是制冷劑中的“元老”,早在19世紀末就投入了應用,只是因為氯氟烴等制冷劑的出現,二氧化碳才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
直到最近幾年,氯氟烴等制冷劑對環境造成的不良影響逐漸顯現,二氧化碳這個更加環保的制冷劑才重獲青睞。
可能有人就要問了,既然是溫室氣體,二氧化碳作為制冷劑,其環保的特性表現在哪兒呢?
首先,二氧化碳本身并不會破壞臭氧層,但不少氯氟烴制冷劑對臭氧層的破壞非常嚴重(例如氟利昂R12)。
其次,二氧化碳雖說是溫室氣體,但其溫室效應比氯氟烴等制冷劑可低多了,相比之下確實稱得上環保。
再加上二氧化碳還具有來源廣泛、安全無毒等優點,自然就從眾多制冷劑中脫穎而出了。
為什么選擇直冷制冰?
其實,直冷是相對間冷(即載冷劑制冷)來說的,間冷是指制冷劑蒸發得到的冷量通過載冷劑傳遞給冰面以完成降溫的過程,直冷則不需要使用載冷劑,直接利用制冷劑蒸發時產生的冷量與水進行冷熱交換,逐步把水凍成冰塊。
直冷制冰避免了使用載冷劑換熱所造成的能量損失,傳熱系數和制冷效率都很高,而且,能夠將溫度的波動范圍控制在0.5攝氏度以內,控制冰場溫度基本一致,這對大道速滑等比賽項目非常中重要。
還有一點大家可能也注意到了,冰場上的冰都呈現出牛奶一般的乳白色,可自己在家凍的冰明明是透明,這又是怎么回事?
通常來說,比賽用的冰場呈現出的白色是后期加工的,采用傳統制冰技術制成的冰面其實也是透明的,需要使用專門的冰漆進行噴白處理。
不過,直冷制冰的冰場并不需要冰漆噴白這個步驟,這是因為直冷制冰過程中,水凍成冰的速度非常快(采用傳統制冰技術需要7天制成的冰場直冷制冰3天就可以制成),以至于水里的氣泡來不及逸出就被封凍在了冰里,最終形成的冰面就自然呈現出了乳白色。
跨臨界是怎么回事?
前面我們已經說了,二氧化碳作為制冷劑由來已久,但是早期的二氧化碳制冷采用的是亞臨界循環系統,制冷效率較低,尤其是環境溫度高時,二氧化碳的制冷能力就會大打折扣。
那“亞臨界”和“跨臨界”中的“臨界”是什么意思呢?
我們知道,物質可以在氣態、液態、固態之間相互轉換,而氣體和液體兩相平衡共存的極限熱力狀態就是其臨界狀態,此時的溫度和壓力分別稱為臨界溫度和臨界壓力。以二氧化碳為例,它的臨界溫度為31.1攝氏度,而臨界壓力達到了7.38兆帕。
二氧化碳作為制冷劑要在制冷機中循環,制冷機主要由壓縮機、冷凝器(冷卻器)、膨脹閥、蒸發器4個部分組成。
在亞臨界循環系統中,冷凝時的壓力低于二氧化碳的臨界壓力;在跨臨界循環系統中,二氧化碳在冷卻器中處于超臨界狀態,定壓放熱,不發生完全的物態相變,在蒸發器中壓力小于臨界壓力,此時,二氧化碳與周圍環境進行換熱,吸收熱量,使周圍環境溫度降低。
二氧化碳跨臨界制冷循環系統壓力高、壓差大,對系統部件的強度要求很高,所以長期以來沒有得到廣泛應用。
這次北京冬奧成功采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冷制冰技術完成7塊冰面的制備,背后的技術支撐是壓縮機、換熱器和回熱器等核心硬件的迭代升級,是科技硬實力的體現。
看來,冬奧賽場上的冰不僅僅是最“快”的冰,更是科技含量高的冰。
《揭秘北京冬奧場館二氧化碳跨臨界直接制冷技術》屬于廣州冷鏈物流網站原創,如果轉載請您注明出處
相關鏈接:廣州冷鏈物流,廣州冷藏物流,廣州冷藏運輸,廣州冷凍物流,廣州冷鏈配送,廣州冷藏車出租 http://www.3dsport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