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節 國家物流樞紐網絡體系建設
推進國家物流樞紐網絡建設。著力推動佛山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工程,推進物流樞紐與重要物流節點聯動發展,帶動各區物流節點同步發展,打通樞紐核心區的縱橫聯絡線,完善核心區及周邊路網,優化樞紐與高速路接駁點,打造生產服務物流骨干網絡,促進區域物流協調發展。暢通干線物流通道,培育空港型、商貿型、港口型物流樞紐,申建各類型國家物流樞紐,加強佛山物流樞紐與全國其他地區的國家物流樞紐聯動,實現與10個以上主要國家物流樞紐的信息對接和業務協同,構建層次清晰、布局合理、功能互補的物流樞紐網絡體系。
促進物流樞紐與產業聯動發展。建設國家物流樞紐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提升樞紐服務能級。創新物流服務業務模式,建立支撐“全球采購、生產、銷售”的物流服務網絡,培育全國供應鏈創新與應用試點企業,營造良好的產業發展生態。突出產業鏈供應鏈協同發展,形成以現代服務業為特色的樞紐經濟集聚區,帶動跨區域產業集聚區經濟發展,爭創物流樞紐和產業聯動發展的全國標桿。
專欄二:物流樞紐網絡體系建設重點工程 |
1.國家物流樞紐核心節點建設工程。加快官窯物流樞紐區重點項目廣東南海一汽大眾鐵路專用線工程、佛山國際陸港等項目建設,積極參與中歐、中亞班列建設,實現跨境電商、國際貨運、國際快件等通關及物流服務功能前置;積極打造南鯤物流樞紐區“水運港口樞紐”功能,推進臨港物流園及配套設施建設,構建物流樞紐集疏運體系。 2.重要物流節點建設工程。加快推進順德新港、中外運碼頭、南邊貨場、龍崗碼頭(佛北公水聯運樞紐項目)、高荷碼頭、深國際佛山順德綜合智慧物流園等重要物流節點項目建設,推進南海里水商貿物流園等已有重要物流節點基礎設施優化升級。推進重要物流節點與樞紐核心節點的協同發展,共同打造佛山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骨干網絡。 3.配套功能區建設工程。以官窯物流樞紐區建設為契機,發揮三水區與南海區地理位置相鄰的區位優勢,面向汽車制造業、智能家居產業、食品精深加工產業等生產制造基地,推進南三產業合作區佛山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配套功能建設,打造為佛山特色重點產業提供物流服務的協同發展示范區,帶動佛山市及各區產業協作發展。 4.國家物流樞紐綜合信息服務平臺。依托專業機構的技術力量,啟動佛山樞紐智慧服務平臺的建設,為入園企業提供智慧物流服務和信息化管理服務,研究與重點物流園區的信息對接,實現官窯、南鯤物流樞紐間以及樞紐與重點物流園區間的信息互聯互通,提升物流服務效率。 |
第二節 多式聯運協同體系建設
構建多式聯運網絡體系。以國家物流樞紐核心節點建設為契機,依托佛山港優勢和產業規模優勢,以“互聯網+大數據+多式聯運”為核心路徑,發揮“公鐵聯運樞紐”+“水運港口樞紐” 雙核驅動功能及優勢,積極推進公鐵聯運樞紐、公水聯運樞紐、臨港物流、組合港等項目建設。著眼未來“航空樞紐”的建設發展,謀劃佛山空港智慧物流園區。進一步完善港口、鐵路站場、機場的集疏運設施,提升其物流通道能力,構建立足佛山,服務大灣區,輻射全國的公鐵水空“四位一體”的多式聯運網絡體系。
打造多式聯運服務體系。推動多式聯運信息平臺互聯互通,實現多式聯運各主體間信息共享。培育多式聯運經營人,推進多式聯運企業聯盟建設,激勵聯盟成員企業在多式聯運各方面進行探索創新,實現多式聯運各環節高效協同。落實“雙碳”戰略,實施“公轉鐵”“公轉水”,鼓勵生產企業的大宗原材料與大批量產成品中長距離運輸采用鐵路、水路運輸,減少碳排放。加強多式聯運資源整合,通過優勢互補,促進多式聯運資源的高效利用。大力推廣標準化托盤帶板運輸模式,提高多式聯運作業效率。建立健全多式聯運技術裝備體系,實現多式聯運運輸裝備體系標準化、集裝化、通用化和專業化。
專欄三:多式聯運協同體系建設重點工程 |
1.臨港物流提升工程。推進順德新港臨港物流、中外運碼頭臨港物流、龍崗碼頭(佛北公水聯運樞紐項目)、高荷碼頭臨港物流建設,提升碼頭作為多式聯運重要節點的配套服務功能。加快完成組合港建設,在船舶裝卸、數據協同、港口合作的基礎上打造順德北滘港—深圳蛇口港、順德新港—蛇口港等組合港。 2.佛北公鐵聯運樞紐建設工程。加快佛北公鐵聯運樞紐建設,拓展樞紐服務范圍,打造輻射珠三角及粵西地區的具備多式聯運條件的物流集散地。 3.佛山空港智慧物流園區建設工程。抓住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建設及臨空經濟區建設的有利時機,謀劃佛山空港智慧物流園區,提升航空與公路的聯運能力,滿足航空物流、電子商務、高端制造等領域的具有高時效、高附加值航空指向的貨物集散需求,打造大灣區重要的國際臨空物流發展區。 |
第三節 制造業物流服務體系建設
構建制造業物流園區網絡。圍繞制造業產業集聚區及制造業重點平臺發展需求,統籌做好工業用地與物流用地規劃布局,推動新建一批配備現代化物流設備、智能化管理系統,擁有高標準倉庫的現代化智慧物流園區,構建制造業物流園區網絡。推進為裝備制造、電子產品、泛家居等重點產業服務的傳統物流園區的智慧化升級與數字化賦能進程,提升物流園區設施設備的專業化、定制化、智能化的水平。推動物流園區智慧物流信息服務平臺建設,實現信息共享、資源共享,發揮物流園區的網絡集聚效應。推動物流園區、鐵路專用線、配送中心與制造業的高效協同。
深化物流業制造業融合。鼓勵制造業企業將非核心的物流業務外包,引入第三方物流服務。提升第三方物流服務水平,推動第三方物流產業科技和商業模式創新,為汽車、輕工紡織、生物醫藥等重點產業制造企業量身定做供應商管理庫存、線邊物流、供應鏈一體化服務等物流解決方案,增強生產企業的柔性制造、敏捷制造能力。支持物流運輸企業與制造企業簽訂中長期運輸合同,建立互利共贏的長期戰略合作關系,進一步提升供應鏈、服務鏈各節點企業的抗風險、抗沖擊能力。推動國有龍頭物流企業和制造企業試行“鏈長制”,通過鏈長的牽引帶動,實現產業鏈供應鏈上下游商流、物流、信息流、資金流的整合優化,形成更強創新力、更高附加值、更具競爭力的制造業物流服務體系,為制造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專欄四:制造業物流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工程 |
1.重點制造業物流園區建設工程。依托佛山市區位交通及優勢產業,重點圍繞港口、交通干線和公路貨運樞紐、鐵路貨場、航空樞紐,優化升級一批定位明確、市場活躍的存量傳統物流園區,推動 5G、人工智能、高標倉、自動存取系統、自動分揀設備等智慧化物流設施設備在園區落地應用,提升園區智能化、標準化水平,實現廣禾物流園、繹通物流園、易運現代制造業供應鏈產業園等傳統物流園向智慧物流園轉型升級。 2.制造業與物流業融合工程。圍繞裝備制造、泛家居產品、陶瓷產品、新材料、機器人、食品飲料等佛山市先進制造產業,大力提升制造業供應鏈物流服務水平,推進朗華工業供應鏈智慧科技園、科曼斯汽配產業園、盈石百布佛山智慧輕紡產業園、佛北綜合物流中心等項目建設,打造集研發設計、生產加工、物流分撥、營銷服務于一體的制造業物流服務體系,促進制造業與物流業融合。 |
第四節 商貿業物流服務體系建設
優化商貿業物流網絡布局。圍繞樂從鎮、大瀝鎮、龍江鎮的家具、有色金屬、淡水魚苗等特色商貿交易市場為代表的專業市場群,對周邊配套物流基礎設施進行整合、提質、升級,打造集約化的商貿物流節點。推進重點商貿物流節點建設,打造為“市級+區級+鎮級(街道)+社區”四級商業網點服務,以物流園區(物流基地)、公共配送(分撥)中心、末端配送網點為支撐的城鄉配送網絡。加快建設末端配送網點,豐富零售門店的送、取貨物功能。完善快遞基層服務網點布局,發展智能快件箱等末端公共服務點。
推動商貿業物流創新升級。加快數字化建設,推動線上線下融合發展,形成更多商貿流通新平臺新業態新模式。推動供應鏈運營中心項目建設,鼓勵物流、快遞企業與批發、零售、電商、餐飲、進出口等商貿服務企業深化合作,共建商貿物流供應鏈信息服務平臺,促進生產、流通、消費環節的深度融合,實現需求、庫存和物流信息的實時共享,提高商貿物流服務能力。推動無人配送在零售、餐飲等行業應用,支持統倉共配、即時配送、夜間配送等新型物流配送模式,加快末端配送站點智能化設施建設,保障“最后一公里”準時送達。支持傳統專業批發市場轉型升級,打造整合“線上+線下”全渠道資源的供應鏈交易平臺,提供集中采購、訂單管理、供應鏈金融等增值服務,促進物流業與商貿業深度融合。
專欄五:商貿業物流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工程 |
1.商貿業物流網絡建設工程。強化商貿物流服務網絡,針對佛山市家具電商、家電電商、生鮮電商等新興商貿產業,著力完善面向不同類型的商貿服務的網絡化倉儲配送體系、面向電商的便捷化供應鏈物流服務體系、面向中小商貿企業的共同配送服務體系。針對樂從鎮鋼材、家具、塑料,大瀝鎮農產品及食品、有色金屬及五金、家居建材和輕工紡織品為代表的一批傳統優勢專業市場,加快樂從鋼鐵物流加工貿易二期工程、萬方商城 等項目建設,著力打造集約化、專業化、智慧化的商貿業物流服務體系。 2.商貿業物流創新工程。積極推動深國際南?,F代智慧物流產業基地、高明聯豐供應鏈運營中心、順德區國通物流城等項目建設,創新商貿物流服務模式,助力傳統專業市場轉型升級,打造商貿物流標桿項目和粵港澳大灣區保供應保安全的重要基地。積極推動廣東精準德邦物流有限公司、佛山市跨越速運有限公司、佛山順豐速運有限公司等龍頭快遞、快運企業與佛山市批發、零售、電商、餐飲、進出口等商貿服務企業開展合作,特別是為家具電商、農村電商等新興業態提供定制化、專業化的物流解決方案。 |
第五節 冷鏈物流服務體系建設
構建冷鏈物流服務網絡。根據國家冷鏈物流發展規劃,依托農產品優勢產區與重要集散地,整合冷鏈物流資源,拓展農產品上下行冷鏈物流服務渠道,適應佛山市水產、花卉等不同農產品冷鏈物流要求,推動保障民生的冷鏈物流園建設,完善鮮活農產品儲藏、加工、運輸和配送等冷鏈物流設施,合理建設產地冷藏保鮮設施。支持有條件的區級物流中心和鎮(街道)運輸服務站拓展冷鏈物流服務功能,強化產地預冷、倉儲保鮮、分級分揀、初加工、產地直銷等能力,改善農產品“最初一公里”冷鏈物流設施條件,提高農產品商品化處理水平,鼓勵企業研發應用適合果蔬等農產品的單元化包裝,減少運輸環節損耗。構建冷鏈物流設施運營網絡,提高從田間地頭向產地冷藏保鮮設施、移動冷庫等的集貨效率,縮短農產品采后進入冷鏈物流環節的時間。鼓勵生鮮電商、物流企業加大城區冷鏈前置倉等“最后一公里”設施建設力度,提高冷鏈物流服務網絡利用效率。
創新冷鏈物流組織模式。打造一批冷鏈物流倉儲及配送服務品牌,引導冷鏈倉儲及運輸企業加強與果蔬、水產、肉類等生產加工企業的聯盟合作,積極發展公路冷鏈專線、多溫區共同配送、“生鮮電商+冷鏈宅配”“中央廚房+食材冷鏈配送”“水產品深加工+冷鏈運輸”等新模式,推動農業經營主體發展農超對接、農批對接、農企對接、農社對接等農產品流通模式創新。鼓勵產地冷鏈集配中心與中央廚房提升凈菜、半成品加工、預制菜等加工服務能力,為餐飲企業、學校、機關團體等終端大客戶提供直供直配服務。圍繞特色農產品優勢產區,拓展農產品交易展示、安全檢測、溯源查詢、統倉統配等功能,助力佛山市打造特色鮮明、品質一流的農產品品牌。
專欄六:冷鏈物流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工程 |
1.冷鏈物流建設工程。以民生保障為基點,聚焦水產、花卉、肉類等特色優勢品類,建設一批高質量、規范化的冷鏈物流項目,以粵港澳大灣區民生保障冷鏈物流園、易運農產品現代供應鏈中心、國睿再生資源回收有限公司冷庫建設項目、何氏水產—產業鏈智慧物流園區基地、預制菜食品產業高地等項目為重點,強化一體化冷鏈物流服務能力,打造惠及粵港澳大灣區的冷鏈物流服務體系,提高冷鏈物流服務質量效率,滿足粵港澳大灣區城鄉居民個性化、品質化、差異化冷鏈物流需求。 2.冷鏈物流提升工程。堅持創新發展,注重科技賦能,優化升級生鮮食品大健康供應鏈科創產業谷,促進各類創新要素向企業集聚,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5G、人工智能與冷鏈物流的創新融合,著力推動冷鏈物流系統優化與集成創新,激發內生發展動力。推進冷鏈物流技術、業態模式、經營管理、監管方式創新,依托環球水產交易市場項目,提高服務品質和價值創造能力,提升行業運行效率和發展效能。以數字化轉型整體驅動冷鏈物流運行管理和治理方式變革,提升行業綠色智慧發展水平。 |
第六節 國際物流服務體系建設
完善國際物流網絡體系。緊抓“一帶一路”的重大發展機遇,推進國際物流通道建設,強化與廣州、深圳等地的班列聯動,加快融入“中歐班列”建設。加快推進佛山綜合保稅區申報、建設工作。加快組合港建設,提升國際物流通關時效,降低報關成本。依托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建設,加速融入大灣區世界級機場群。打造“組合港+航空+班列”的立體化國際物流網絡體系,形成全方位開放新格局。
構建國際物流服務體系。加大扶持供應鏈企業開拓國際市場,培育一批有影響力的數字化平臺企業和供應鏈企業,支持優勢企業的強強聯合,構建國際化的供應鏈服務平臺,有效鏈接全球供應鏈,為佛山市制造業走出去提供強有力的配套服務。支持數字化第三方物流交付平臺建設,構建多元化國際物流服務業務模式,融合“線上+線下”、B2B(企業對企業)、B2C(企業對消費者)等多種交易模式于一體,實現跨境商貿綜合集成服務。申報建設國際郵件互換局,實現國際郵件在本地直通關,為跨境電商企業提供通關、結匯、退稅、郵包寄遞、供應鏈金融等一站式服務。建設相關綠色通道,使國際貿易企業在進出口流通環節更加便利和順暢,將佛山市打造成為“一帶一路”和大灣區重要國際物流中心,促進全社會物流降本增效。
專欄七:國際物流服務體系建設重點工程 |
1.廣鐵佛山丹灶鐵路物流基地建設工程。以公鐵聯運為主,服務于南海西部產業集聚區、荷城—楊和產業集聚區、周邊區域及粵港澳大灣區,融入“一帶一路”,融入中歐班列建設,將廣鐵佛山丹灶鐵路物流基地項目打 造成為廣東省重要的國際物流節點。 2.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空港型綜合保稅區建設工程。將航空物流、跨境電商與臨空加工制造、智能制造、新材料、生物醫藥、電子信息等高端制造業與航空零部件制造維修、飛機改裝等產業深度融合,為申報設立空港型綜合保稅和空港型自由貿易試驗區奠定基礎。 3.佛山國際陸港建設工程。推進佛山國際陸港的保稅物流中心(B型)、口岸查驗區、國際快件監管中心、樞紐總部大樓、物流信息交易中心及商業配套中心等五大功能分區建設,補強港口集疏運體系,助力中歐、中亞班列發展,實現國際快件、跨境電商、國際貨運等通關及物流服務功能前置,推動多式聯運物流發展。 4.跨境電商物流提升工程。依托佛山國際陸港、國通保稅中心等項目,構建B2B2C(供應商對平臺企業對消費者)、B2C(企業對消費者)業務的電商中心,實現跨境電商消費的“體驗、下單、申報、核放、提貨”一條龍快速服務,打造佛山乃至廣東跨境電商產業的重要物流節點。 5.廣東南海一汽大眾鐵路專用線工程。依托廣珠鐵路,改造既有廣珠鐵路官窯站,通過增設到發線、牽出線、綜合性貨場等解決一汽大眾整車外運問題,布局多層次網絡型交通樞紐。 6.佛山綜合保稅區建設工程。加快佛山綜合保稅區的口岸作業區、內部綜合服務區、保稅物流倉儲區、保稅裝配加工區的建設,以現代物流和保稅加工為基礎,圍繞高端裝備制造、智能家電、機器人、芯片制造、新能源、現代服務等先進產業,打造國際先進制造業加工中心、國際物流配送中心、跨境電子商務中心、國際大宗商品交易交割中心、國際商品交易展示分銷中心等5個中心,建設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對接“一帶一路”倡議的現代化綜合保稅區。 |
第七節 智慧綠色物流體系建設
推進智慧物流網絡體系建設。以新建一系列智慧化物流園區為抓手,布局建設智慧物流網絡節點。推進新建物流園區以及現有園區的智慧化建設與提升,促進物流園區、配送中心物流業務信息的精準對接,加強人員、貨源、車源和物流服務信息的有效匹配,提高智慧物流網絡的整體物流效率。推進物聯網、人工智能、無人機、智能倉等新興信息技術與設備在物流園區與物流企業的應用。推廣新能源、清潔能源和智慧化車輛等載運工具在物流服務各環節的使用,推進作業自動化、設施數字化、管理智能化、運營低碳化的智慧物流網絡建設。
創新智慧物流發展模式。鼓勵物流企業建設智慧物流管理平臺、物流園區建設智慧物流信息平臺,與國家物流樞紐綜合信息服務平臺對接,整合物流服務儲、運、倉、配等環節分散的信息,匹配物流供需信息資源,打通物流信息鏈,實現物流信息全程可追蹤,為物流企業推廣智慧物流發展新模式提供信息化、智能化的平臺支持。推進先進信息技術在物流體系中的應用,加快物流園區與物流企業的數字化賦能進程,實現采購、生產、流通等供應鏈上下游環節信息實時采集、互聯共享的全鏈條協同運作,創新一體化物流組織模式。鼓勵使用低能耗、低排放的節能型物流技術與設備,打造信息通暢、運行高效、節能減排的智慧化綠色數字供應鏈。
專欄八:智慧綠色物流體系建設重點工程 |
1.智慧化物流園區建設工程。以推動佛山市產業發展為出發點,利用大數據、物聯網等信息技術,高標準推進 智慧物流園區建設以及現有園區智慧化提升工程。建成以深國際佛山順德智慧物流產業園項目、深國際南?,F代智慧物流產業基地項目、龍江國興供應鏈智慧物流產業園、萊雅智能粵南區域總部(圓通新建物流園)等項目為標桿的一批高標準、上規模、一體化、智慧化、低碳化的現代智慧物流產業基地。 2.智慧物流服務平臺建設工程。促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應用,推動國家物流樞紐綜合信息服務平臺、港口智慧綜合服務平臺和物流園智慧綜合服務平臺建設,打通物流信息鏈,促進物流樞紐、物流園區、港口碼頭物流業務信息的精準對接,實現新建園區智慧物流信息平臺對佛山市物流企業覆蓋率達到100%,進一步推進物流降本增效、節能減排和高質量發展,促進供應鏈各節點企業實現協同發展,支撐制造業加快轉型升級。 |
第八節 應急物流保障體系建設
提升應急組織能力。建立健全物流保通保暢工作機制,形成市應急物資運輸保障工作小組統一領導、統籌部署和總體協調,各區人民政府及各單位組織實施的協調指揮機制。構建完善應急責任體系,明確各單位職責分工,推動形成完整系統的應急供應鏈管理體系。加強市際應急協調機制建設,探索粵港澳大灣區內區域應急協作機制,全面實行粵港跨境貨物運輸新模式,確??缇池涍\運輸新舊模式無縫銜接及跨境貨物疫情防控形勢持續穩定和供港物資順暢。
完善應急物資保障體系。構建應急物資管理體系,形成橫向到邊、縱向到底、全覆蓋的市、區、鎮(街道)三級應急物資保障體系。健全應急物資儲備體系,加強應急物資儲備項目建設,實現市、區、鎮(街道)三級物資庫全覆蓋,積極防范重要應急物資供應短缺風險。建立應急物資運力儲備,加強應急物資運輸調度組織,健全由政府主導、專業部門與企業等多方力量共同參與的應急物資運輸保障協同組織鏈條。
構建應急物資運輸體系骨架。建立航空、公路、鐵路、水路運輸方式可達的跨省、市應急物資運輸體系骨架和以公路運輸方式為主的市內應急物資運輸體系骨架,提升災害高風險區域交通運輸設施、物流站點等設防水平和承災能力。以佛山主要高速公路、國省道干線路網為載體,構建應急物資運輸通道體系,嚴格執行全省應急物資運輸“綠色通道”管理制度,實施重點物資運輸車輛通行證政策,將暢通物資配送的“最后一公里”作為重中之重,保障應急物資運輸通道順暢。保證疫情緊急運輸能力,在重要的物流園區、高速公路服務區等地設置“非接觸式”物資中轉場地,主動將隔離流行病的實際需求扎根于運輸組織中,實現轉運站的“零接觸移交”,保障轉運工作有序高效進行。
專欄九:應急物流保障體系建設重點工程 |
1.統籌推進應急物流設施建設。充分利用物流節點網絡和通道資源,整合存量應急設施,推動物流集散中心、骨干冷鏈物流基地、示范物流園區等重大物流設施嵌入應急功能。加快交通樞紐物流設施應急功能改造,將航空、鐵路、公路、水路等營運主體的運輸能力納入應急物資運力保障范圍。加強物資中轉站建設,加快智能倉庫建設,落實智能倉庫分片區管理,形成市、區、鎮(街道)三級應急物資儲備體系等應急儲運設施高效 協同的應急物流基礎設施網絡。 2.培育社會化骨干應急物流企業。構建和完善重點物資供應鏈保障機制,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應急物流隊伍,完善物流企業平急轉換機制,制定應急物流保障重點企業名錄,建立高效響應的運力調度機制,提升物資跨區域大規模調運組織能力。支持物流企業建設一批與政府儲備基地高效聯動的應急物流基地、應急物流中心、應急配送中心等設施,發展快速通達、轉運裝卸和“無接觸”技術裝備,積極提升專業化應急物流能力。 3.有序建設應急物流大數據平臺。依托“智慧安全佛山項目”,有序推進佛山市城市安全風險綜合監測預警平臺對接各行業領域已建的城市安全監測系統及數據資源,實現各部門數據資源的共建、共享、共用,推動市域范圍城市安全治理的“一網縱觀全局”“一網感知態勢”“一網研判預警”“一網指揮調度”“一網協同共治”,健全完善物資儲備信息采集、物資供應風險評價、物資運力監測和應急物資調度等功能,重點加強對應急物資供應短缺風險的研究評估,形成市區鎮縱向貫通、多部門協調聯動的應急物資保障“一網統管”體系。 |
第一節 組織保障
強化協調聯動,做好物流規劃落實,加強各部門、各區的聯動,強化責任擔當,統籌發展和安全,按照“三管三必須”原則,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建立物流信息溝通、政策研究評估、重大問題協商的長效工作機制,形成上下貫通、層層負責的主體責任鏈條,確保物流重大建設項目落到實處。發揮社會組織力量,鼓勵行業協會牽頭,推動佛山市物流領域各社會組織的聯盟與合作,通過設施互通、資源共享等市場化方式打造優勢互補、業務協同的合作共同體。
第二節 土地保障
本著集約化用地的原則,合理科學地規劃物流用地,促進城市物流規劃與國土空間規劃的銜接。在國土空間規劃布局中充分保障物流用地規模、土地性質和空間位置長期穩定,合理布局物流基礎設施建設項目、科學規劃物流聚集區,提高物流用地效率。加強國家物流樞紐及物流重點項目等的土地供應保障,在重要的公路樞紐、鐵路站場、港口碼頭和機場等附近預留物流聚集區用地,尤其是“萬畝”級產業園區周邊配套物流用地。按照“整治一批、清退一批、改造一批、新建一批”的工作思路,通過綜合整治不合規的舊工業區、處置閑置土地、推動集約用地等措施,盤活存量土地,推動國土空間提質增效。在對土地使用效率低的村集體用地進行改造時,結合物流建設發展需要,合理尊重原有屬性和功能,支持調整為物流用地,為佛山市物流業發展提供寶貴空間,支撐產業高質量發展。
第三節 財稅保障
積極研究支持物流業發展的各項政策,探索加大政府財政資金投入力度,支持物流重點工程建設,重點發展重點物流設施項目。加大招商引資力度,引進國際國內大型知名物流企業,尤其是國有龍頭物流企業落地投資。嚴格落實物流行業稅收優惠政策,對高新技術物流企業依據相關規定減免企業所得稅。鼓勵金融機構加大對制造業、商貿流通業與物流業深度融合發展項目的信貸支持力度,加強對物流企業的信貸支持,有序開展直接信貸業務,增加金融服務供給。鼓勵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或大型物流企業集團等發起成立物流產業投資基金,重點支持佛山重要節點物流設施建設。鼓勵金融機構開展物流與供應鏈金融業務,推動供應鏈金融服務持續健康發展,促進物流業與金融業深度融合。
第四節 主體培育
加快培育一批根植佛山,具有品牌影響力、創新引領力、市場帶動力的現代物流龍頭企業;加大國有企業的引進和支持力度,支持國資企業積極參與物流發展,在疫情等突發情況下更好落實政府紓困、民生保障等安排。積極引入和吸收國內外先進物流技術和管理經驗,扶持中小物流企業做大做強。推進物流企業與制造企業深度合作,精耕國內市場,協同抱團出海。支持有條件的企業開展戰略性兼并重組、強強聯合,增強主體活力。物流主體作為物流市場的關鍵要素,為其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有助于激發物流經濟活力。加大物流業招商引資力度,積極引進深圳、廣州物流龍頭國有企業作為運營主體參與佛山市物流基礎設施投資建設運營,充分發揮佛山八大國企集團在服務產業體系、服務招商引資、服務中心工作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積極參與現代物流產業體系建設發展。實施更加開放的人才政策,建立柔性引才機制,重點培養和引進國際物流、產業供應鏈管理等專業物流人才,實施精準引才,吸引更多高水平物流人才落戶佛山,為佛山 物流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第五節 監測評估
完善物流統計指標體系,加強物流運營數據統計。強化物流市場監督管理,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充分發揮大數據在物流市場監管中的作用,動態監測評估物流體系的運行狀況,提高物流運行監測、預測預警、追蹤追溯和公共服務能力,激發更大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增強發展動力。根據發展環境重大變化,及時對規劃實施效果進行科學評估,強化針對中小規模物流項目的規范性指引,總結實施經驗,對規劃目標及任務作出適當調整,糾正實施偏差,確保規劃目標實現。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