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等六部委最新明確的預制菜定義,預制菜是以食用農產品等為原料,經工業化預加工形成的菜肴成品或半成品,加熱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預包裝菜肴。預制菜產業覆蓋從田間到餐桌的各個環節,全面聯動鄉村產業、食品工業、餐飲行業、倉儲物流、文旅產業等,是深度融合一二三產的新興“全鏈條產業”。
當前,我國預制菜產業正以令人矚目的加速度駛入發展的快車道,各地紛紛出臺相關政策,實施相關行動,將預制菜產業作為產業轉型升級新的發力點、地區經濟增長新的加速器、積極布局、多措并舉大力打造預制菜產業新高地。在此背景下,我省預制菜產業發展狀況如何呢?
2023年9月陜西省預制菜產業協會經陜西省民政廳登記核準成立,是以陜西省農村農業廳為指導單位,旨在倡導陜西預制菜產業鏈路的科研院校、關聯協會、生產企業、冷鏈倉配、流通渠道、設備制造、媒體金融等單位,共同打造研學產銷一體化服務平臺,推動政企合作,以科技賦能,創新引領,講好千年陜菜故事,讓世界共享地道三秦味。
協會職能是:認真學習、宣傳、貫徹黨和國家路線方針政策及有關法律法規,接受政府委托,承擔預制菜行業綜合協調服務管理任務,向政府有關部門提出政策和意見;組織開展行業調研與學術研究,協助政府制定行業發展規劃,行業標準和規范化要求;加強行業自律,推動預制菜行業企業積極履行社會責任,維護會員合法權益,為會員提供政策、法律、發展等咨詢服務;對行業內的商品價格進行指導、監督、協調,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組織開展各類經濟活動,搭建會員交流平臺;為會員單位提供人才培訓、法律咨詢、信息交流、對外合作等服務。
陜西省預制菜產業協會擁有產業鏈會員近600多個,核心會員單位近80家企業;第一屆協會會長為陳蘇文同志,也是陜西預制食材品牌推廣中心運營總監;自1991年至今,至力于冷凍食品渠道銷售及第三方冷鏈物流服務,始終秉持著對食品質量與安全的執著追求,為消費者提供新鮮、美味的冷鏈食品,通過不斷調整和優化產品結構,來滿足市場需求,同時,也非常重視與客戶的溝通與合作,努力為上下游提供個性化的供應鏈解決方案,實現雙方的共贏。
陜西省預制菜產業協會成立后,積極開展各項工作,上聯省農業農村廳、省商務廳、省工信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等廳局,下對接全省預制菜加工園區及預制菜生產加工企業;2023年起草了《陜西省預制菜產業五年發展規劃》,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和認可,省委書記趙一德同志親自為“陜西省預制菜產業協會的工作匯報”做出了批示。協會還積極開展了各地市實地調研交流產銷對接活動,通過舉辦“陜西省預制菜產業高質量發展論壇”、“首屆陜西年菜”30家領軍企業座談會”、“陜西年菜交易展覽會”、“陜菜中國行”等活動,得到了業界一致好評。
我國預制菜生產企業超過7萬家,2020年新注冊企業1.25萬家。2020年,全國預制菜市場規模達到2888億元,2021年超3400億元,2022年預制菜市場規模為4196億元,同比增長21.3%,2026年將達到萬億產業規模。
從陜西省預制菜產業分布上看,主要在陜西“三大板塊”,即關中、陜南、陜北,各板塊特色鮮明、重點突出、多點協作,積極推進預制菜全產業鏈建設,促進資源向重點區域集聚,優化形成“原材料基地一生產基地-冷鏈物流-終端市場”聯動發展的“一體兩翼、三區多點、兩橫三縱”空間格局。打造西安-咸陽一楊凌、安康、榆林預制菜產業核心生產區,西安一咸陽建設預制菜中央廚房,安康、榆林建設預制菜衛星廚房;打造渭南、銅川、漢中、商洛預制菜原材料基地,寶雞、延安預制菜冷鏈物流基地。
目前,陜西省已擁有預制菜(食品)加工企業400多家,預制菜產業發展不斷取得新進展。重大項目建設加速推進,益海嘉里(興平)的央廚項目計劃總建筑面積55萬平方米,總投資達47億元,完全建成后年產值將超100億元;得利斯集團在三原縣投資的200萬頭/年生豬屠宰及預制菜加工項目占地面積150畝,2022年底投產,產品涵蓋五大類200余個品種,預計年銷售收入45億元。
產業園區集聚效應顯現,西安石羊食品工業園區入園預制菜相關企業30余家,匯聚了小六湯包、魏家涼皮、西安放心早餐、百勝配送中心等知名企業;石泉縣富硒食品(預制菜)產業園先后引進落地柏盛魔芋、及食雨、正興黃花菜、深鯊集團菜字頭、自嗨鍋等一批預制菜加工企業,形成蔬菜、魔芋、蠶桑、黃花菜四大食品預制菜體系,年總產值超60億元,占全縣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34.6%,帶動發展農產品種植基地8萬畝,帶動就業5萬余人。
具有鮮明陜西地方特色的大類單品受到消費者歡迎,岐山搟面皮、臊子面、牛羊肉泡饃、攪團等通過工業化、標準化、品牌化生產運營,已經成為市場知名品類。根據國內餐飲大數據研究與測評機構NCBD(餐寶典)發布的《2022中國預制菜產業指數省份排行榜》,預制菜產業發展水平排名前十的省份分別為廣東、山東、福建、江蘇、河南、河北、遼寧、浙江、安徽、四川,我省位居第18位,在全國處于中游水平。
三、陜西省預制菜產業發展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升
標準規范欠缺,質量監管難度大,食品安全存在較多隱患。
作為新興業態,預制菜產業標準體系建設整體滯后。在缺乏國家標準和行業標準的情況下,我省地方標準、團體標準和企業標準建設步伐緩慢,在原料生產、加工工藝、包裝、標識、儲存、冷鏈運輸、微生物指標、添加劑指標、農藥殘留指標等各個環節,“無標可依”成為常態,給質量監管帶來較大難度。由于缺乏標準規范,造成了行業無序競爭和一系列市場亂象,產品良莠不齊,品質難以保證,食品安全存在較多隱患,也直接降低了消費者粘性。
全國行業性的龍頭企業缺乏,市場大品牌較少,產業鏈層級較為低端。
預制菜行業涉及農林牧漁、食品加工制造、餐飲、生鮮電商等多個領域,產業集中度低,領軍企業缺位,企業規模普遍較小,技術和管理水平較低,在渠道建設、全鏈品控、物流管理、品牌塑造等方面能力欠缺,人才與資金匱乏。
科技賦能不足,品質亟待升級。
陜西省預制菜企業多處縣域,難以引進并留住高層次創新人才和創新團隊,企業自主創新能力差。高校院所科研活動與企業需求存在錯位,產學研協同創新平臺建設滯后。優質食材綠色生產技術、菜品加工和營養搭配技術、智慧化銷售技術等關鍵技術缺乏集成突破平臺,菜品研發能力相對薄弱,同質化嚴重,諸多菜品口味還原度低,保真性不足,且多以重口味菜為主,營養搭配不夠合理,遠未滿足市場對營養、安全、品質高的消費需求。
陜西省具有發展預制菜產業得天獨厚的資源稟賦和基礎條件,全省農產品資源豐富,各類優質原料保障有力;食品工業發展穩健,具備完備加工制造條件;作為中華菜系之根,陜菜文化底蘊源遠流長;科教資源全國領先,擁有強大科技實力和人才支撐;地處國家戰略門戶,也已形成冷鏈物流樞紐地位等等。
當前,我國預制菜產業正迎來歷史性的黃金發展期,其多重經濟與社會效應日益凸顯。把優越的資源優勢加快轉化為鮮明的產業優勢,將預制菜(食品)產業打造成具有陜西特色和核心競爭力的千億預制菜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