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永輝超市的關店與調改策略引發行業震動:年內計劃再關200家尾部門店,同時加速鋪開近200家“胖改店”(胖東來調改升級店),直接對標年輕客群、中產,以及品質商品消費者。在DeepSeek看來,這一戰略轉向不僅重塑了傳統商超的競爭格局,更對冷鏈、生鮮及預制菜市場帶來深遠影響——從供應鏈升級到消費場景重構,一場圍繞效率與體驗的“冰與火”之戰正在上演。
一、永輝“瘦身”背后:冷鏈物流與供應鏈的“負重前行”
永輝的關店潮并非單純收縮,而是對過往粗放擴張的“糾偏”。2016-2019年,永輝年均新增百家門店,但老店同店銷售持續下滑,暴露了供應鏈管理滯后、冷鏈能力不足的隱患。傳統大賣場模式下,生鮮品類依賴分散采購和自然損耗,難以支撐高頻、高標準的冷鏈需求。而胖改店的轉型核心在于 “從二房東轉向制造型零售商” ——通過直采裸價、強化商品力,倒逼供應鏈整合。
例如,胖改店大幅砍減SKU(單品數),淘汰率高達50%-70%,同時新增68%的“品質、健康、新潮”商品。這一調整要求冷鏈物流從“保量”轉向“保質”,例如新增日配冷鏈設備、優化生鮮分區存儲。若永輝能在全國復制這一模式,或將推動冷鏈行業向精細化溫控和高頻次配送轉型,尤其在一二線城市形成示范效應。
永輝胖改店與盒馬的競爭,本質是對年輕中產生鮮消費主權的爭奪。胖改店通過現烤烘焙、熟食專區、精簡SKU等策略,打造“煙火氣+專業化”的體驗;盒馬則憑借“店倉一體”的線上優勢(線上訂單占比63%)和預制菜研發能力(如與國聯水產合作),鞏固品質生鮮心智。兩者的交鋒將加速行業從“低價傾銷”轉向高附加值生鮮服務。
這一趨勢對冷鏈物流提出兩大挑戰:
時效性:即食熟食、短保預制菜需“從工廠到餐桌”的全程溫控,例如胖改店的熟食區需匹配“5天保質期”的精準配送;
靈活性:生鮮電商(如叮咚買菜、樸樸超市)的前置倉模式已證明,小批量、多頻次的冷鏈配送更能滿足即時需求。永輝若想補齊線上短板,或需與第三方平臺深化合作,但短期內仍以線下調改為重心。
預制菜被視為生鮮電商的“第二增長曲線”,2025年市場規模預計突破萬億。永輝與盒馬的戰略分化,正重塑這一領域的競爭邏輯: 盒馬“高舉高打” :依托自有研發和B端合作(如國聯水產),主推高端預制菜,并借線上流量實現精準觸達; 永輝“反向滲透” :胖改店弱化傳統預制菜貨架,轉而強化現場加工的“類預制菜”(如即烹食材、半成品沙拉),以差異化體驗吸引到店客流。 這一分化背后是冷鏈能力的比拼。盒馬的“店倉一體”模式能兼顧預制菜的存儲與配送,而永輝的熟食現制依賴門店端冷鏈設備升級。若永輝胖改店成功復制,可能催生“中央廚房+門店加工”的新模式,推動預制菜從“工業標準化”向“現場新鮮感”演進。 永輝與盒馬的競爭,最終將推動冷鏈物流與消費場景的深度融合: 技術迭代:智能溫控、無水保活運輸(如活魚冷鏈)等技術將提升預制菜和生鮮的流通效率; 下沉市場機遇:盒馬嘗試“折扣化+加盟”模式下沉,永輝若跟進,需解決三四線城市冷鏈覆蓋率低的痛點; 政策紅利:國家“十四五”冷鏈規劃加速行業整合,中小企業或被淘汰,頭部企業通過并購完善網絡。 永輝的關店與胖改,盒馬的折扣化與預制菜,看似是兩家企業的戰略博弈,實則是整個生鮮零售業在冷鏈技術、消費升級、效率革命下的必然選擇。這場“冰與火”之戰中,冷鏈物流的“冷”支撐著商品品質,而消費體驗的“熱”則定義了未來零售的溫度。無論是永輝的“瘦身重生”,還是盒馬的“敏捷進化”,唯有抓住冷鏈與場景的平衡點,才能在萬億市場中突圍。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