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成渝地區發展。2020年1月3日,習近平總書記主持召開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六次會議,作出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打造高質量發展重要增長極的重大決策部署,為未來一段時期成渝地區發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重要指引。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位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交匯處,是西部陸海新通道的起點,具有連接西南西北,溝通東亞與東南亞、南亞的獨特優勢。區域內生態稟賦優良、能源礦產豐富、城鎮密布、風物多樣,是我國西部人口最密集、產業基礎最雄厚、創新能力最強、市場空間最廣闊、開放程度最高的區域,在國家發展大局中具有獨特而重要的戰略地位。為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加快推動成渝地區形成有實力、有特色的雙城經濟圈,編制本規劃綱要。
規劃范圍包括重慶市的中心城區及萬州、涪陵、綦江、大足、黔江、長壽、江津、合川、永川、南川、璧山、銅梁、潼南、榮昌、梁平、豐都、墊江、忠縣等27個區(縣)以及開州、云陽的部分地區,四川省的成都、自貢、瀘州、德陽、綿陽(除平武縣、北川縣)、遂寧、內江、樂山、南充、眉山、宜賓、廣安、達州(除萬源市)、雅安(除天全縣、寶興縣)、資陽等15個市,總面積18.5萬平方公里,2019年常住人口9600萬人,地區生產總值近6.3萬億元,分別占全國的1.9%、6.9%、6.3%。
本規劃綱要是指導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綱領性文件,是制定相關規劃和政策的依據。規劃期至2025年,展望到2035年。
“十三五”以來,成渝地區發展駛入快車道。中心城市輻射帶動作用持續提升,中小城市加快發展,基礎設施更加完備,產業體系日漸完善,科技實力顯著增強,內需空間不斷拓展,對外交往功能進一步強化。到2019年,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年均增長10%以上,常住人口城鎮化率超過60%,鐵路密度達3.5公里/百平方公里,機場群旅客吞吐量超過1億人次,常住人口規模、地區經濟總量占全國比重持續上升,呈現出重慶和成都雙核相向發展、聯動引領區域高質量發展的良好態勢,已經成為西部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改革創新和對外開放的重要引擎。與此同時,成渝地區綜合實力和競爭力仍與東部發達地區存在較大差距,特別是基礎設施瓶頸依然明顯,城鎮規模結構不盡合理,產業鏈分工協同程度不高,科技創新支撐能力偏弱,城鄉發展差距仍然較大,生態環境保護任務艱巨,民生保障還存在不少短板。
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深入發展,國際分工體系面臨系統性調整。我國已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共建“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發展、西部大開發等重大戰略深入實施,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穩步推進,擴大內需戰略深入實施,為成渝地區新一輪發展賦予了全新優勢、創造了重大機遇。在這樣的背景下,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符合我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客觀要求,是新形勢下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形成優勢互補、高質量發展區域經濟布局的重大戰略支撐,也是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新發展格局的一項重大舉措,有利于在西部形成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增強人口和經濟承載力;有助于打造內陸開放戰略高地和參與國際競爭的新基地,助推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對外開放新格局;有利于吸收生態功能區人口向城市群集中,使西部形成優勢區域重點發展、生態功能區重點保護的新格局,保護長江上游和西部地區生態環境,增強空間治理和保護能力。
加強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唱好“雙城記”,共建經濟圈,合力打造區域協作的高水平樣板,在推進新時代西部大開發中發揮支撐作用,在共建“一帶一路”中發揮帶動作用,在推進長江經濟帶綠色發展中發揮示范作用。
尊重客觀規律,發揮比較優勢,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
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依托綜合交通樞紐和立體開放通道,提高參與全球資源配置能力和整體經濟效率,培育競爭優勢突出的現代產業體系,發展富有巴蜀特色的多元消費業態,打造西部金融中心、國際消費目的地,共建全國重要的先進制造業基地和現代服務業高地。
改革開放新高地。積極推進要素市場化配置、科研體制、跨行政區經濟社會管理等重點領域改革。依托南向、西向、東向大通道,擴大全方位高水平開放,形成“一帶一路”、長江經濟帶、西部陸海新通道聯動發展的戰略性樞紐,成為區域合作和對外開放典范。
基礎設施聯通水平大幅提升。現代化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初步建成,出渝出川四向通道基本形成,重慶、成都間1小時可達,鐵路網總規模達到9000公里以上、覆蓋全部20萬以上人口城市,航空樞紐地位更加凸顯,長江上游航運中心和物流中心基本建成,5G網絡實現城鎮和重點場景全覆蓋,新型基礎設施水平明顯提高,能源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
以發揮優勢、彰顯特色、協同發展為導向,突出雙城引領,強化雙圈互動,促進兩翼協同,統籌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發展,促進形成疏密有致、集約高效的空間格局。
成都。以建成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為統領,厚植高品質宜居優勢,提升國際國內高端要素運籌能力,構建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現代產業體系、創新體系、城市治理體系,打造區域經濟中心、科技中心、世界文化名城和國際門戶樞紐,提升國家中心城市國際競爭力和區域輻射力。高水平建設天府新區、西部(成都)科學城等,形成“一山連兩翼”城市發展新格局。
成都都市圈。充分發揮成都帶動作用和德陽、眉山、資陽比較優勢,加快生產力一體化布局,促進基礎設施同網、公共服務資源共享、政務事項通辦、開放門戶共建,創建成德眉資同城化綜合試驗區,建設經濟發達、生態優良、生活幸福的現代化都市圈。推動成都、德陽共建重大裝備制造基地,打造成德臨港經濟產業帶。加快天府新區成都片區和眉山片區融合發展,打造成眉高新技術產業帶。促進成都空港新城與資陽臨空經濟區協同發展,打造成資臨空經濟產業帶。推動成都東進,以促進制造業高質量發展為重點將成都東部建成與重慶聯動的重要支點。
以提升內聯外通水平為導向,強化門戶樞紐功能,加快完善傳統和新型基礎設施,構建互聯互通、管理協同、安全高效的基礎設施網絡。
打造國際航空門戶樞紐。高質量建成成都天府國際機場,打造國際航空樞紐,實施雙流國際機場擴能改造,實現天府國際機場與雙流國際機場“兩場一體”運營。推進重慶江北國際機場改擴建,規劃研究重慶新機場建設,提升重慶國際樞紐功能。布局建設樂山、閬中、遂寧、雅安等一批支線機場,研究廣安機場建設。織密國際航線網絡,提高與全球主要城市之間的通達性。推動兩省市機場集團交叉持股,強化城市群機場協同運營,合力打造世界級機場群。優化空域結構,提升空域資源配置使用效率。深化低空空域管理改革,加快通用航空發展。
共建軌道上的雙城經濟圈。科學規劃干線鐵路、城際鐵路、都市圈市域(郊)鐵路和城市軌道交通,完善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體系。規劃建設川藏鐵路,適時推動引入成都樞紐的天府-朝陽湖鐵路項目實施。加快建設成都至西寧、重慶至昆明、成都至自貢至宜賓、重慶至黔江、鄭州至萬州鐵路襄陽至萬州段等鐵路項目,規劃建設重慶至萬州、成都至達州至萬州、重慶至西安、重慶至宜昌、成渝中線等鐵路項目,規劃研究重慶至貴陽鐵路,研究論證重慶至自貢至雅安鐵路,拓展出渝出川客運大通道。推進敘永至畢節等鐵路及鐵路專用線等貨運設施建設,逐步恢復滬漢蓉鐵路貨運功能,完善貨運通道布局。研究規劃重慶都市圈環線、成都外環、綿遂內等連接重慶中心城區、成都與周邊城市的城際鐵路和都市圈市域(郊)鐵路,優先利用鐵路資源開行城際、市域(郊)列車,基本建成中心城市間、中心城市與周邊城市(鎮)間1小時交通圈和通勤圈。有序推進重慶、成都城市軌道交通規劃建設。
完善雙城經濟圈公路體系。暢通對外高速公路通道,強化主要城市間快速聯通,加快推進省際待貫通路段建設。提高既有路網通行能力,全面推動G318川藏公路升級改造,加快成渝、渝遂、渝瀘、渝鄰和成自瀘赤等國家高速公路繁忙路段擴能改造,加強干線公路與城市道路有效銜接。優化城際快速路網,疏通主要節點城市進出通道,增強公路對客貨運樞紐的集疏運服務能力,提升路網通達效率和安全水平。推動毗鄰地區互聯互通,建設重慶至合江至敘永、瀘州至永川、大足至內江、銅梁至安岳、南充至潼南、大竹至墊江、開江至梁平等高速公路。
推動長江上游航運樞紐建設。健全以長江干線為主通道、重要支流為骨架的航道網絡,優化干支流水庫群聯合調度,研究優化長江上游分段通航標準,加快長江上游航道整治和梯級渠化,全面暢通岷江、嘉陵江、烏江、渠江等。推進利澤、白馬、犍為、龍溪口、風洞子等航電樞紐建設。加強港口分工協作,構建結構合理、功能完善的港口群,打造要素集聚、功能完善的港航服務體系。組建長江上游港口聯盟,加強與上海國際航運中心合作,推進港口企業加強合資合作,促進區域港口碼頭管理運營一體化。
提升客貨運輸服務水平。推動多層次軌道交通網絡運營管理銜接融合,研究建立一體化建設運營機制,推廣交通“一卡通”服務和二維碼“一碼暢行”,加快實現運營公交化。加強機場與軌道交通銜接,完善機場集疏運體系,探索空鐵聯程聯運新技術新模式。推進一體化綜合客運樞紐和銜接高效的綜合貨運樞紐建設,提升樞紐運營智能化水平。推進鐵路專用線進重要樞紐型港區、大型工礦企業和物流園區,加快發展鐵水、公鐵聯運和“一單制”聯運服務。支持高鐵快運、電商快遞班列、多式聯運班列發展。
以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鏈重塑為契機,堅持市場主導、政府引導,強化機制創新,優化、穩定、提升產業鏈供應鏈,加快構建高效分工、錯位發展、有序競爭、相互融合的現代產業體系。
培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先進制造業集群。以智能網聯和新能源為主攻方向,共建高水平汽車產業研發生產制造基地。聚焦航空航天、軌道交通、能源裝備、工業機器人、儀器儀表、數控機床、摩托車等領域,培育世界級裝備制造產業集群。整合白酒主產區優質資源,壯大健康食品、精品服飾、特色輕工等產業,培育特色消費品產業集群。深入推進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集群發展工程,前瞻布局一批先導產業,壯大先進材料產業,協同發展生物醫藥、醫療器械、現代中藥產業,共建西部大健康產業基地。
整合優化重大產業平臺。發揮重慶兩江新區、四川天府新區旗艦作用,加快重慶經濟技術開發區、海峽兩岸產業合作區、成都國際鐵路港經濟開發區及其他國家級、省級開發區建設,推動成都天府臨空經濟區建設。鼓勵涪陵、綦江、合川、資陽、遂寧、宜賓等創建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打造一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范基地,推動建設廣安-渝北等一批跨省市毗鄰地區產業合作園區。支持自貢等老工業城市轉型升級,建設新時代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示范城市。創新“一區多園”、“飛地經濟”等建園方式,推動各類開發區和產業集聚區政策疊加、服務體系共建。
提升商貿物流發展水平。強化重慶、成都國家物流樞紐功能,合力建設國際貨運中心。支持萬州、涪陵、長壽、遂寧、達州、瀘州、自貢等打造區域性物流中心。支持全貨運航空公司在成渝地區設立基地,加快完善多式聯運國際物流服務網絡,打造多元化、國際化、高水平物流產業體系,培育發展龍頭企業。圍繞優勢產業和主導產品,差異化建設一批內外貿相結合的專業市場。扎實推進跨境電子商務綜合試驗區建設。大力發展數字商務,探索建立反向定制(C2M)產業基地。強化會展經濟對商貿物流的帶動作用,聯合打造一批專業會展品牌。
推動農業高質量發展。支持川渝平壩和淺丘地區建設國家優質糧油保障基地,打造國家重要的生豬生產基地、渝遂綿優質蔬菜生產帶、優質道地中藥材產業帶、長江上游柑橘產業帶和安岳、潼南檸檬產區。推進特色農產品精深加工,打造全球泡(榨)菜出口基地、川菜產業和竹產業基地。發展都市農業,高質量打造成渝都市現代高效特色農業示范區。
強化農業科技支撐。共建國家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范區。支持建設西南特色作物種質資源庫、西部農業人工智能技術創新中心、國家現代農業產業科技創新中心等。推動畜禽遺傳資源保護利用,建設區域性畜禽基因庫、畜牧科技城、國家級重慶(榮昌)生豬大數據中心。
大力拓展農產品市場。積極開展有機產品認證,健全農產品質量安全追溯體系。做強地理標志農產品,推廣巴味渝珍、天府龍芽等特色品牌,打造川菜渝味等區域公用品牌。強化農產品分揀、加工、包裝、預冷等一體化集配設施建設,大力建設自貢等國家骨干冷鏈物流基地。大力發展農村電商,建設一批重點網貨生產基地和產地直播基地。建設國際農產品加工產業園。